10月1日是新中國的“國慶日”,年輕的63歲。而 10月10日是中華民國的“國慶日”,101歲。但宣傳中一直稱“中華五千年歷史”,那麼祖國究竟多少歲呢?
事實上,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是夏朝(約西元前 2070至約西元前 1600年),歷史記載,禹死後,他的兒子啟奪得王位,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王位之先河。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延續約471年,為商朝所滅。夏朝作為中國傳統歷史的第一個王朝,擁有較高的歷史地位,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可見,至少從夏朝開始,“中國”就已經在亞洲東部這片古老的大地上建立了,從那時起,我們有歷經了以下這些朝代:商朝 前1600年 - 前1066年 ,周朝 前1066年 - 前221年 ,西周 前1066年 - 前771年 ,東周 前770年 - 前256年 , 秦朝 前221年 - 前206年 ,漢朝 前206年 - 220年 ,三國 220年 - 280年7. 晉朝 265年 - 420年8. 十六國 304年 - 439年 ,南北朝 420年 - 581年,隋朝 581年 - 618年 ,唐朝 618年 - 907年 ,五代十國 907年 - 979年 宋朝 960年 - 1279年 ,元朝 1260年 - 1368年 ,明朝 1368年 - 1644年 ,清朝 1644年 - 1911年 ,民國1911-1949(臺灣1949-現在),不能說1949年前的這四千多年這些朝代都不是中國吧?如果它們都不算中國,哪又算什麼呢?如果“祖國”才63歲,那麼我們且不說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從哪兒來,就是《阿q正傳》、《圍城》、《雷雨》……這些現代文學的名篇,也只能排斥在“中國”(或者“祖國”)之外了,這恐怕說不過去。
有人也許會說,這“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但這種說法是毫無道理的——原因是:如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前,沒有“中國”一詞,那麼自然不妨用這一頭一尾的“中”“國”構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然而事實上“中國”一詞早史有明載:“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現中國境內考古發掘出的原始人的雕刻中發現,後來也有《大雅·民勞》“惠此中國”。當然,《詩經》中的“中國”系指“京城”,跟我們現在的含義還不一樣,但在東周戰國諸子書中,用“中國”來稱國家的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 ,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幹知人心”。 周以後,“中國”一詞更是使用頻繁:《禮記·王制》有雲:“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病!”“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莊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于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齊桓公救援邢國,衛國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既然前人對“中國”一詞早已有了“知識版權”,我們又有什麼權力將其占為己有賦予新意?再說,如果照此邏輯。則比“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早的“中華民國”更有理由和資格講“中國”是“中華民國”之簡稱(照樣是一頭一尾),我們有何以對之?至於將“祖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混為一談,則更是荒唐。所謂“祖國”是指自己的一系列先祖和有著共同文化認可的一個社會群體世世代代居住的,有著一定疆域的地方。換言之,“祖國”是個文化概念。它是指一定的民族及其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祖國的內容是豐富而廣泛的,概括起來包括三大部分。第一,一定的民族。一定的民族包括民族的構成、民族的歷史、民族的語言文字、民族的文化、民族的傳統等等。祖國是一些人的祖國,構成祖國的首要內容是一定的民族。沒有一定的民族,就無所謂誰的祖國。所以,一定的民族是祖國的最主要的內容。第二,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包括國土疆域、河流湖泊、山川平原、礦藏資源、生態氣候等等。自然環境是一定的民族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沒有一定的自然環境,人們就無法生存和發展,也就沒有祖國的存在。所以,自然環境是祖國的重要內容。第三,社會條件。社會條件包括一定民族的社會歷史、物質財富、精神財富。所以,祖國這個概念,是一個文化概念,是我們生存發展中不能須臾離開它的土壤氣候,因此我們應該把他視為命脈和血液——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則是政治概念,它——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政治組織。它的目的是保護現有的經濟制度和鎮壓其他階級的反抗。”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一書中對“國家”的解釋是:“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維護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統治的機器。”要之,在馬列主義學說中,國家是當作一種“政治組織”,一種人造的“機器”或工具。既然是工具和手段,那麼它就不具有終極意義。也就是說如果國家這個工具能實現我們的理想給我們幸福生活,那我們就可以認同這個工具使用這個工具並進而維護這個工具;而如果國家這個工具沒有這個功能,甚而至於防礙這個目的,那我們就可以批評這個工具改造這個工具,乃至拋棄這個工具——這裡邊根本就沒有愛與不愛的問題。我們又如何能將其混為一談呢?
那麼,講今年10月1日是“共和國成立63周年”又對不對呢?同樣不對。因為在中國,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共和國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1912年建立的“中華民國”: 1911年底,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選舉孫中山為臨時政府第一任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亞洲的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就此誕生。 隨後南北統一,臨時參議院改選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革命領袖基本退出了政壇。1912年3月11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公佈。《臨時約法》確實體現了現代憲法的民主精神,在中國憲政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但因倉促成章,個別條款因人設法,因此留下一些重大疏漏,埋下了今後政局動盪的禍根——雖然如此,但其共和國的性質是不容置疑,也是為兩岸所共同承認的。
不妨再提一樁舊事:1943年3月10日蔣介石出版了《中國之命運》一書,提出“沒有國民黨,就沒有中國”的口號。中國共產黨于同年8月25日在《解放日報》針鋒相對地發表題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的社論,批判了這本書,並在結尾說:“如果今日的中國,沒有中國共產黨,那就是沒有了中國”。時年19歲的中共黨員曹火星由此創作了一首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並很快傳在解放區唱開來。當時中共最高領導人毛澤東還不乏清醒,他看了之後,認為歌名不妥當。因為早在“沒有中國共產黨的時候,中國依然是存在的”。所以毛澤東並親筆修改了歌名,在“中國”前加了一個“新”字。同樣的道理,在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前,中國已存在了;在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前,“祖國”存在了;在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前,“共和國”也已存在了。
如此一深究,就讓人“隨時受不了”了,這國家到底是多少歲?到底是哪個國?我們到底該回到哪個階段或說從哪裡延續我們的歷史傳承?這個問題,就留給大家研究研究吧。
来源:一五一十部落